作 者:佚名 |
来源:本站原创 |
点击数: |
日期:2007年09月09日 |
关于 川剧的形成,有几种说法:本土说认为,四川唐有杂剧、宋有“川杂剧”,而以高腔而论,“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”早已有之,并非弋腔所致。另外还有明代说、清乾嘉年间说、雍乾年间说等。
在川剧实际形成的过程中,外来的昆、高、胡、弹声腔,各有其先后传入和演变的过程,源于本土的灯戏,也吸收了江南塞北的民间小调,才逐渐形成自己的声腔。
昆腔-指川剧的川昆声腔,由来自江苏的昆曲演变而成。江苏的昆曲(简称苏昆)于明代后期流入四川。入清以后,随着朝廷大量移民和入川官宦、社会名流嗜好昆曲,携带家班成风,昆曲也随之入川。
昆腔到了四川后,保留了原先的曲调,但为适应四川观众的观赏需要,唱白都改用了四川方言,成为“川昆”,并与高腔、胡琴、弹戏等声腔及川剧锣鼓相结合,以“二下锅”、“三下锅”的组腔形式进行演出,或以“昆头子”(昆腔曲牌与其它声腔的组腔方式)溶入戏中。同时,又习惯地把吹腔溶进昆曲声腔。
昆曲就是在长期与四川方言、民间音乐、川剧锣鼓的结合中,逐渐演变为具有四川演唱特色的昆曲-川昆。1912年,昆曲戏班“舒颐班”入盟“三庆会”,昆腔成为川剧五种声腔之一。
高腔-“一种说法”是从江西弋阳腔发展而来,清雍正二年(1724),成都有高腔戏班“老庆华班”。到了清代乾隆年间,已经传入四川,时称“清戏”。高腔是一种一唱众和的徒歌式声腔,不托管弦,吟唱口语化,而且曲牌众多,又有帮腔、打击乐(锣鼓伴奏)烘托,特色鲜明,个性突出,深受四川人民喜爱。它与四川方言及本地的秧歌说唱等民间艺术结合,不断丰富自身表现力,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。
民国元年,高腔戏班宴乐班等与其它声腔戏班,组成“三庆会”,高腔声腔,逐渐成为川剧的主要声腔。
胡琴腔又叫“丝弦子”,因由“小胡琴”为主奏乐器,所以得此名,它从徽调、汉调发展而来,并吸收了陕西汉中二簧的成分,也是西皮、二簧俱全,但是它的腔调、板式、过门等都有自己的特点,而且是用四川方言演唱的。
胡琴腔在四川流行约在清乾隆年间,之后,与四川方言、音乐,尤其是川剧锣鼓以及与其它声腔相结合,逐渐“川化”,先以“两下锅”,“三下锅”形式组合演出,后又有几腔合班的戏班式组合演出。
民国元年,胡琴腔戏班正式入盟“三庆会”,成为五腔共和的川剧声腔。
弹戏-又叫“川梆子”、“盖板子”,它是秦腔在四川的流变。秦腔入川较早,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李自成、张宪忠入川时带入的。另外一种说法是清川康年间。
秦腔在四川演变过程中,首先为适应四川观众的习惯,改“陕白”为“川白”,同时又与胡琴、高腔等声腔和川剧锣鼓,逐渐结合,或组腔演出,不少川剧剧目是以弹戏为主腔,又溶入胡琴、灯调的。
“三庆会”成立后,弹戏戏班太洪班等入盟,弹戏成为川剧五种声腔的组成部分。
灯调源自四川民间灯会习俗和民间歌舞、音乐,主要声腔是以“胖筒筒”伴奏和以民间小曲。亦称“胖筒筒”。它在发展过程中,吸收了南北小曲,并由元宵灯会习俗中发展为常年演出。
上一篇:没有了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