粉墨春秋三十载——走近“金面具奖”得主何洪庆

 
作  者:刘卫国     来源:本站原创
点击数:     日期:2009年02月22日

2004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,在铿镪的川剧音乐中,在没有任何道具的掩饰下,在1秒半的时间内,刷、刷、刷……变出三张美妙的脸谱来。从此,在不少中国人的记忆里留下了这位新一代变脸王的名字――何洪庆。

何洪庆,国家一级演员、四川省川剧院著名演员。

时光倒转30年,何洪庆还是川西河畔一座小县城里的学生。不过,小小年纪的他却是当地的一位名人。何洪庆之名,不是因为成绩优异,也不是因为捣蛋玩皮,而是他作为一名“玩友”(对业余川剧座唱者的称呼),而深受家乡父老的喜爱。那时没有电视,没有网吧,川剧非常普及,青堤乡(当时叫公社)政府所在地就只有一条小街,区区一、二千居民,但组成的“文工团”却能演出完整的《沙家浜》、《红灯记》等剧目。何洪庆就在那样的环境里接受着艺术的熏陶。也许是他对川剧艺术的喜爱,更因为他英俊的扮相和甜润的嗓音。那时,任何剧目的“导演”都要想方设法给何洪庆安排角色,往往闹哄哄的“剧场”(用一个旧庙改造的)里,只要何洪庆一上台,台下就会安静下来,似乎表明演出才正式开始了…….!

幼时的爱好,无意间为何洪庆奠定了走向艺术人生的基础。1979年,14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射洪县川剧团。在随后的梨园生涯中,他相继成功塑造了《射雕》里英俊潇洒的花云、《折红梅》里风流倜傥的裴生、《情探》里忘恩负义的王魁、《装盒盘宫》里侠肝义胆的陈林等一大批文武小生。1998年在参加四川省川剧中、青年大汇演中荣获了二等奖,参演的节目是《戏窦仪》。1998年,在参加西南地区京、川、豫剧比赛演出中,何洪庆饰演《放裴》里的裴生,他凭借获扎实的唱功、独特的折子功,获得了表演一等奖。

1987年,何洪庆进入了四川省艺术学院学习。从小剧团进入川剧艺术的最高学府之后,何洪庆开始了新的一次学习与搏击。因为,一起进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全省各个地区的优秀青年演员,要想在高手云集的群体里有所作为,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。于是,在晨光与暮色里,在教室与练功房中,人们随处可见何洪庆苦练基本功的身影。三年的学习与积累,何洪庆得到的不仅是基本功的提高,更重要的是艺术综合素质的提升。

1993年,何洪庆进入四川省川剧院。何洪庆因其扮相俊美,嗓音高亢、身段飘洒,加上省川剧院这个平台,为他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舞台,仅几年的时间,就使他成为了川剧界著名的小生演员之一。但外表文静的何洪庆,却有一颗不太安分的心。面对各种赞誉,他没有过多的喜悦,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行当及角色类型的突破方面的探索。机遇终于到来了,1995年,院里决定投排“国家舞台艺术十台精品工程剧目”—《变脸》,剧中的“活观音梁素兰”需集生、旦两种角色为一体,即生活中的梁素兰是男性,舞台上的梁素兰却是以旦角应功。何洪庆在接受这个任务后,将这个角色的成功扮演,当成了自己艺术生涯中的一次“变脸”。

点击浏览下一页     点击浏览下一页

虽然,生旦同台天天有,但真正要实现行当间的跨越,却是一件“非常痛苦的事”。《变脸》中的梁素兰在剧中扮演的是观音菩萨。观音菩萨外表的慈眉善目,就给长相俊朗的何洪庆设置了第一道难题。经过反复思考,何洪庆决定在表演上以神似弥补形似的不足。于是,一有空闲时间,何洪庆就去至青城山、文殊院等庙观,仔细研究塑像,认真观察道姑们的神态。回到家里,何洪庆再将观察笔记进行整理后,经常自己对着镜子训练旦角的举手投足与笑语莺声。那段时间里,儿子经常嘲笑父亲的娘娘腔和兰花指。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模仿,何洪庆终于将观音外形之美提练、演译为神形之美。而梁素兰以旦角应功所需要的眉眼身姿,何洪庆则通过向院里的女演员请教、学习川剧及其它剧种女性扮演的观音影像资料等进行弥补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当《变脸》一剧正式上演时,何洪庆在剧中时而小生、时而旦角的角色转换,因其外形的神似、表演的细腻、声腔的优美,迅速得到观众的认可。观众们称其:何洪庆把“活观音梁素兰”演活了。在参加“国家舞台艺术十台精品工程剧目”的演出中,《变脸》一剧,也因何洪庆的成功塑造出一个气质高贵、急人危难、品德高尚的梁素兰,而使剧目增色不少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点击浏览下一页点击浏览下一页

在何洪庆看来,《变脸》中的跨行当表演仅是一次探索,因为,在《变脸》一剧中,他的表演与变脸无关。何洪庆的第二次“变脸”才是他真正开始“变脸”――从文生真正走上武生的行业。

这次“变脸”对何洪庆来说,有喜悦也有痛苦。在川剧艺术的生旦净末丑这个五行当里,文生行一直是最被人们看好的行当。作为一个从县城到省城发展且有一定名气的文生演员,要转行学习以武生应功的“变脸”,何洪庆首先需要跨越的就是自己的心里底线。因为,在川剧的大多数剧目里,变脸的角色大都是一些戏份少、台词少,基本没有唱腔的人物。如果要以变脸作为自己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,何洪庆就必然会放弃不少主要角色的扮演机会。从主角退为配角,从红花变为绿叶,这是任何演员都不愿做的事儿。但,由于自己对变脸艺术的痴迷,何洪庆权衡再三,还是决定学习变脸。因为,在他看来,传统艺术的绝活不仅需要的是继承,更重要的是发扬光大。

变脸》是川剧艺术中一门独特的小技巧,最早出现在舞台上是传统川剧《归正楼》中,一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救人方便,变脸数张,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方式就延续下来。然而,就是这样一个小技巧,真正要掌握好并发扬光大,对何洪庆来说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。何洪庆遇到的第一道难题就是脸谱的制作。由于没有名师的指点,他凭借想象制作出来的第一张脸谱,不但色彩不亮丽,而且怎么都没有贴脸的感觉。为此,他一方面向前辈们请教,一方面自己不断的实验。一次偶然的机会 ,何洪庆听人讲有一种取模的方式可以制作脸谱,但对方却不知道具体操作方法。于是,何洪庆就买了一大袋石膏粉回家,用水调成之后,自己睡在床上,闭上眼睛后就把石膏浆往脸上抹……这样的试验并没有立即成功,但是,做出来的脸谱比以前的效果要好得多。于是,何洪庆开始反复试验,3个多月后,第一个标准的脸模终于制作出来了。何洪庆欣喜若狂,立即在模具上绘制脸谱。两天后,何洪庆再戴上的脸谱竟然是那样的严丝合缝。

第一道难题攻克之后,何洪庆开始了新的探索。传统的变脸更多的是表现鬼怪恐怖或人物凶狠的形象,这就限制了技巧的运用面。经过反复的思考与研究后,何洪庆决定赋与变脸新的内涵,那就是让变脸服务于剧情与人物性格表现的需要,让变脸更具“阳刚之美”。

从此,何洪庆表演变脸不再是单一的走脸和魔术,而是有着规范的川剧身段和丰富的戏曲内涵。于是,何洪庆写下了:“川江有蜀韵,剧情动人心。变幻世间态,脸中寓真情”这二十个字的变脸新篇章。

继承传统固然重要,在传统中创新,在绝技里突破,是何洪庆从普通变脸演员成为当今新一代的变脸王的基础与动力。让传统艺术与时代需要要结合,是何洪庆在探索变脸艺术中的又一创新之举。传统的脸谱均不涉及现代生活的内容,在一次商演中,何洪庆主动提出将一家公司的LOGO(即形象标识图案)制作成脸谱,并在现场表演后将脸谱赠送给观众,以达到在宣传活动内容的同时,宣传川剧艺术的目的。这一提议得到了商家的认可。在演出现场,观众积极参与、个人争抢脸谱,气氛非常活跃。从此,川剧脸谱被何洪庆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。 

这一次的探索,让何洪庆找到了传统艺术与时代内容的切合点。于是,他又自己制定了创新与突破的目标。那就是通过速度的突破,提升变脸的新高度。2005年他在首届中国川剧变脸艺术大擂台的决赛中,他以1秒半的时间,在没有任何道具的掩饰下,连续变出三张脸。“快三张”的独门技巧,使他荣获了这次大赛的“金面具奖”。

何洪庆变脸艺术的成功,让这位涪江边的“玩友”,走上了中央电视台第十套《走进科学》栏目,该栏目以何洪庆为采访对象,为川剧变脸拍摄了专集《探秘变脸》。片中展示了何洪庆的几项“世界之最”:他是目前连续变脸次数最多的可以达到12次,是目前变脸速度最快的在不到1秒半内可以变3次……

为使传统绝技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,何洪庆以自己的名字开设了自己的变脸网站(www.hehongqing.com),其目的是让更多的戏曲演员和变脸爱好者,能够通过这一平台,相互学习、交流传统艺术中的绝技。与此同时,何洪庆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外文化交流方面。从美国、日本、韩国、新家坡到英国、爱尔兰、法国、印尼的蓬比杜国家艺术中心,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留下了何洪庆推广中国传统艺术的身影。

作为新一代变脸王的何洪庆,更看重的是自己川剧演员的身份。因为,“做好人、唱好戏、拿好脸”是他对人生与艺术的追求。我们有理由相信何洪庆在艺术道路上会走得更远,在表演艺术上会精益求精做得更好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刘卫国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8422

 


上一篇:何洪庆个人空间
下一篇:没有了